這塊塵囂中的綠寶石:人工濕地,是一座以生態棲息、淨水機制、人文遊憩的整合性濕地。最富特色的是從蝴蝶山渠上望去,將季節的遞嬗盡收眼底外,在林澤溢流區池內,設圓舞曲平台,安排出水、風、樹和人的對話機制,透過水生風、風拂樹、樹宜人的場景變化提升場域質感,同時,塘邊的花草生物有了多樣性的棲息環境。
引流到蝴蝶山渠的汙水滿溢後,水體開始它不同水塘的旅行體驗!依序為深水沈降區、林澤溢流區、生態池及景觀池;經自然淨化的水體回流鳳山溪,以達鳳山溪活水淨化的功效,更可以雖著水體旅行一面散步,一面去拜訪住著紅冠水雞的小島,以及穿越那條可見到樹鵲和睡蓮蹤影的木頭棧道,跟我們熟悉的菩提樹與黑板樹打招呼。
配置內容說明:蝴蝶山渠解說眺望區:為一隆起之蝴蝶形小山丘,可一覽溼地全貌。眺望區頂端設置蓄水池,貯蓄由鳳山溪污水處理廠輸送經處理之水源。蓄水池內之水源蓄滿後溢流至拋石曝氣跌水渠道內。 拋石曝氣跌水渠道:渠道由大小直徑0.3公尺左右之礫石交錯鋪設而成,水流流經渠道時,藉由跌水來增加曝氣效果,提升水體內溶氧量。
第一池(深水沉降區):第一池位於拋石曝氣跌水渠道下游,為使懸浮顆粒在此區沉降,需降低水流流速。故本區之水面開闊,水深約2公尺,有較大的通水斷面積。池中設有水中浮島,浮島本身具有穩定水面風浪功能,可降低池邊因風浪所造成之沖刷外,也具有水質淨化與景觀等功能,可利用生長其上之翠廬莉、天使花根系來輔助淨化水質。
第二池(林澤溢流區):第二池內保存約11棵黑板木與菩提樹,該樹林於闢建第二池前即存在,目前以特殊工法處理其根系,使其發展能於水岸旁生存之氣根,而能適應水分飽和之土壤環境。並於西岸設有圓舞曲平台,適合民眾乘涼。該區亦因樹蔭遮蔽,水域生態亦相當豐富,有許多魚類在此覓食棲息。
第三池(生態池):生態池西北側沿岸規劃為綠色休憩緩坡,容易拉近民眾與自然親近的距離,該池水深約1.6~1.8公尺,緩坡旁沿岸淺灘植栽區利用不同水深來控制植栽生長範圍,節省人力管理操作成本。本區下游端設有溢流堤岸,保持池內蓄水穩定,高於堤岸之水體即溢至第四池內。
第四池(景觀池):連接第三池至第四池間設有一連接渠道,渠道寬度驟減,目的乃要使水流速度加快,避免於此區發生淤積。渠道下游設有帶皮木樁(杉木)釘設而成的淺水小魚區,共12列木樁,同列相鄰之木樁間寬度設計為僅容許一條魚通過,使此區成為極佳之魚類棲息區。本池西岸側有親水礫石灘,可供民眾戲水外,渠道內種植香蒲幫助淨化水質,可直接排入鳳山溪,或由攔污柵旁之第二號抽水站輸送至上游大智橋放流,稀釋鳳山溪上游水質。
(資料來源: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網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