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期蕃薯是副食品之一,日據時代傳留下來,而鳳山蕃薯街就在第二公有市場對面的光遠路312巷裡面,全盛時期的蕃薯街有十多家商販,經手各地運來的甘藷批發生意,歷時約一甲子,目前仍有四、五家商販堅守傳統在此做生意。 俚語:會算不會除、糶米換蕃薯。意思是說白米的價格高於蕃薯,怎會有用米換蕃薯的人呢?隱含有罵人癡呆不會算的意思。由於日據時代直到民國六○年代,台灣經濟尚未起飛,當時能夠吃到白米飯是種奢侈的行為,因此一般家庭僅能以同樣具有澱粉營養價值、卻價廉的蕃薯,來填飽家中的每一張嘴,加上鳳山城人口密度高,對番薯的需求量也隨著增大,因此賣蕃薯的商店增多。
在光遠路312巷,前後不到一百公尺的四公尺巷道內,早期兩旁十多家店面以蕃薯為交易商品,吸引許多家庭主婦來此買蕃薯,摻白米煮成蕃薯飯﹔經濟差的家庭,蕃薯成為主食,白米少得可憐,四年級生對於吃蕃薯簽的日子,應記憶猶新。現在因社會經濟好轉,吃甘藷的人口減少,甘藷市集也逐漸衰落,吃蕃薯飯反而成為一種生活中的美食享受,而番薯接永遠是老一輩鳳山市民懷舊的一條老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