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於鳳山東便門城內之巷道,此處在清朝時,是大陸駛往鳳山新城的帆船,上岸必經之路,許多來自唐山打鐵師傅,因打鐵工具十分笨重,為了避免長途搬運,即就地落戶,形成打鐵市集。因此自清朝直到台灣早期農業時代,打鐵業正是黃金期,一支較大型的鐵器收入,可維持一家人一天的生計,且農具品供不應求,須用訂單排期交貨,是個吃香的行業。
隨著農業機械化的來臨,傳統打鐵業的產品雖然堅固耐用,但終難抵擋機器壓製的日產量和低廉的成本,而且,所謂「打鐵趁熱」,打造鐵器都是高溫環境,年輕人大多不願處在汗流浹背的工作環境、承襲勞力高,收入低的行業,所以不少打鐵店為了生計,紛紛轉行轉業,目前鳳山打鐵街剩六家打鐵店繼續營業,仍保留大型焠鍊鐵器的機械,接受不同於機械製品或是機械無法製作的鐵器。